| 电化学储能

尴尬!储能和氢能这次“并列第一”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时间:2022-05-25

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相关人才缺口的不断扩大。有行业人士坦言,除了一些关键技术外,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掣肘。

好消息是,国家层面也关注到了人才紧缺问题,并为产业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关布局。

近日,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在“加快紧缺人才”培养这一重要任务中,将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放在了双碳领域三大紧缺人才的首位,并指出要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

成熟人才缺对口人才少  缺口集中在四大领域

“随着国家氢能支持政策的推出,全国各地竞相布局氢能产业,导致目前氢能领域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高校氢能领域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北京氢沄科技氢能研究院院长赵红英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氢能人才对口专业较少,2022年氢能领域人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工艺(含电化学、燃料电池专业等三级学科)和机械工程类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

赵红英指出,目前除了传统的结构工程师,热系统工程师及电气工程师可以从整车或者新能源行业转到氢能领域之外,其它领域专业人才都有所欠缺,大体体现在四大领域:

一是在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缺乏系统应用工程师(即负责系统和整车对接所有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流体仿真工程师,以及系统工程师(包括系统控制逻辑实现及仿真验证等领域)等;

二是在燃料电池电堆领域,缺乏电化学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力学仿真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电化学仿真工程师、金属涂层工程师等相关专业人员;

三是在膜电极及关键原材料领域,缺乏需要长期培养的专业人才,比如质子交换膜工程师或者材料学专家(包括材料合成及膜制造工艺等方面人才),催化剂专家,碳纤维工程师(包括碳纤维的制备表征及批量工艺相关人才),密封工程师(氢能领域胶水的合成,表征及量产相关人才)等;

四是在上游制储氢领域,包括制氢,新型储氢材料开发及应用等领域也缺乏相关人才。

“面对当前问题,产业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是当务之急,尤其是氢能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迫在眉睫。”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表示,据汽车人才研究会调研,目前氢能领域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一方面,有经验的成熟人才缺乏,需要企业自主培养,过程相对较长;另一方面,院校毕业生对口专业人才少,企业需要从化学等相关专业招聘后再进行二次培养。

政策支持高校开课  仍存三大挑战

各级政府已经在推动氢能领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2年)》,“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属于工学、能源动力类,修业年限为四年。

今年初,全国首个氢能专业落地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官方微信指出,在该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支撑下,氢能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为牵引,有机融合制氢模块(电化学、化工、材料)、氢储运模块(能动、物理、材料、机械)、氢安全模块(化工、控制、材料)、氢动力模块(能动、物理、电气)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

近期,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出,支持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能源学院。

“由于氢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材料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电子电控、机械设计、动力设计和流体仿真计算等学科,需要多学科、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突破研发和产业化瓶颈。这对企业人才招聘与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多家企业反馈,氢能产业各专业人才全面紧缺,对口人才招聘相当困难。”朱明荣介绍。

“‘氢能科学与工程’正式成为本科专业,对于氢能人才培养是一个重大利好。” 朱明荣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基于氢能人才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下阶段氢能人才要还需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人才质量。

朱明荣指出,我国氢能专业人才仍存在三大挑战:

一是在专业能力方面,氢能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对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电子信息等知识都要熟悉,而目前市场上的氢能专业人才大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

二是在工程实现方面,氢能人才目前缺乏工程经验,缺乏大量车辆数据以供研究和分析。

三是在人才激励方面,氢能专业人才待遇并不高,在行业里横向比较缺乏竞争力,目前氢能人才激励政策相当有限。


特别声明

国际储能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储能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储能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储能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储能信息推荐 >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

返回